我国近代的大文豪,他一杆笔比起加特林机枪更厉害,他就是周樟寿。大家对于他名字可能相当陌生,但他有着家喻户晓的笔名——鲁迅。我们又不生活在那个年代,为什么大家会对他如此熟悉呢?答案都是一致的,从小学或中学课本中拜读到他的文章。很多的人对他在课桌上刻那个“早”字印象极深。或许,自己也刻过
鲁迅的代表作众多,涵盖了小说、散文、散文诗等。如小说《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众多的作品都对社会的黑暗一面有着非常强烈的抨击性,唤醒着中华民族觉醒的灵魂。不过,他的作品把文章的灵魂埋藏很深,大多数的学生都难以明白其中的精髓。有人是这样说的,说书时,读到鲁迅的文章难以明白,出到社会以后,不读也明白。
上个世纪,鲁迅先生的作品被收入到我国的语文教材有30多篇。学生们都惊呼,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些文章确实是学生的梦魇。他的文章不招中小学生的喜欢,艰涩难懂。这可能是鲁迅先生的思想层面与祖国未来的栋梁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不过对于文学类的大学生研读中国文学,他们却会积极深究鲁迅的文章。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中小学的课文教材中收录鲁迅的文章少了很多。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下册《社戏》;九年级上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册《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