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数:17612篇    征文数:47963篇    摄影作品:2286

弘扬善文化

《“善的微故事我创编”(2021)》    2021年04月25日   阅读:21次

姓 名 学 校 班 级
沈倩 逸夫小学 三,(2)

      我生活在一个善良的家庭,父母从小就用语言、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善良:对于街上的乞讨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对于别人的错误给予宽容对于病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我在效仿,在学习,我也在感悟这种善.善良就是对别人的关快与宽容.在学习、感悟善良的时候,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在遇到一个独臂的乞者来家中乞讨,母亲却让那个独臂人将门前的20块砖搬到后院.起初乞者很吃惊也很气愤,认为母亲是在捉弄他,但是那个母亲却用一只膀子示范搬完了20块砖.乞者似乎明白了什么,按母亲的话做了.完成后,那个母亲给了乞者10元的劳动费,乞者鞠躬而去.十几年后,那个昔日的乞者已经变成了风度翩翩的老板,当他找到那家人时,准备抱恩,可是那个母亲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有两只手,你把东西送给没有手的人吧!”那个人一愣,接着热泪纵横,又深深地一鞠躬……听罢,我思考了良久,似乎又悟出了什么.善良是对人精神上的关怀与给予,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与生俱来,与代表着纯洁、童真的孩童共同降临至人世的,它应是同所有器官一样,从出生至死亡,不间断地行使其职能。可惜如今,善良却被财富、权利、私欲一层又一层地紧密包裹,压在内心最底处,难以寻觅。盲人颤巍地支着拐杖过马路,却无人上前搀扶;老人面目狰狞地惨摔在地,却无人给予理睬。冷漠的眼神,嗤之以鼻的态度不禁让人嘶声呐喊:“我们为本的善良,哪去了?”不要因为个别善良反被邪恶吞噬的情况,就用放大镜来看善举,一味否定了行善。行善,是为了帮助他人,是为了传递情谊,是为了展示友好,是为了书写大爱,决不是利益的交换,更不是欺骗的陷阱。即使善无善报,那也仍是无愧于心,因为内心的光亮向着“善”,人心、人性皆以善为本。面对当今,商业化、世俗化浪潮的空前高涨,我们更应坚持绽放“善”的光辉,因为善良,是一种人性的至美。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昵称  
评论要求:
1.评论字数必须20字(含20)以上。
2.无意义或不良评论将被直接删除。
验证码:    注:验证码为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