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愿
《写世博、画世博》 2010年09月07日 阅读:350次
姓 名 | 学 校 | 班 级 |
王舒琪 | 华仕计算机学校 | 10计一班 |
世博会正在举行,袁鸣作为市民代表曾经在博会馆说过这样的话“今天我带来的是上海市民申办世博会的心声,请接受我们的诚意,请相信我们的能力,如果世博会能给于中国,给上海一次充分展示的机遇,那么,未来的新上海一定会以无数的亮点来回报世界。”上海申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这座安定的城市的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吗?我们用实际行动来美化城市了吗?我们要为中国做些什么呀?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中的许多或许就是将来世博会的志愿者,但我们将会是以如何的面貌迎接那些外国游人呀?“做可爱的上海人”这声简介的呼唤有没有市场回响在我们的 耳畔呀? 素质是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尺。自硕士生殴打事件之后,我就深深地在思考一个问题。身为区重点学校的我们,内心都渴望成为尖子,成为高考独木桥上的佼佼者。我们就是众分母中的分子,但如果我们没有了素质修养,没有了良好的礼仪,那我们也只能沦为分子,不能称之为人。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普遍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盛。礼仪所涉及的范畴十分普遍,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经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广泛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合适、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革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和谐协调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社会风尚,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协调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辅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我们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便利条件。而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大家都知道吧。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合适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盛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合适。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可见,仪式的范围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害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范围,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顺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基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怕是一次借笔,一次搀扶,一个微笑。“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础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坚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对仪表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衣着容貌。衣着打扮,必须合适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第二方面是行为举止。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