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数:17612篇    征文数:47963篇    摄影作品:2286

大开眼界看世博

《写世博、画世博》    2010年08月31日   阅读:349次

姓 名 学 校 班 级
金雅雯 高级中学 215

          这几年来,随着2010世博会的推进,大街上到处可见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可爱的吉祥物海宝。这个主题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随着城市的疯狂扩张,城市已成了种种挑战的发端,发达国家已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采菊东篱、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成为人们的梦想,应该是“农村,让生活更美好吧”。那么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自然要到世博会探讨探讨啦。
          刚进世博园区,就看到摩肩接踵的人流,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运动员般惊人的耐力,做安检的志愿者们彬彬有礼,让这炎热的夏季降温不少。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欧洲馆,想看看曾经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城市病四处蔓延的国家如何利用科技与文明的手段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还未入馆内,就发现一些场馆在建筑外形上很注重环保。挪威馆由15棵“树”构成,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据说在展后还可再利用。瑞士馆的外部帷幕用大豆纤维制成,据说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后被天然降解。
而后,我们进了德国馆,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作为自己的主题。“海港新城”、“未来规划室”、“人文花园”、“发明档案室”、“创新工厂”无不体现“和谐”二字。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海港新城”,严思告诉燕燕:“它将居住、工作、文化等生活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是单调的建筑群的复制,而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新城区。”“动力之源”是它的一个亮点,它的涵义在于它生成的能量维系着都市的生命力。
           接着我们去了非洲馆,馆内的摆设没多少吸引我眼球,两个理念倒让我注目,几内亚管认为“留住农村人口也是为城市发展做贡献”;加蓬馆强调“城市和乡村间的均衡互补流动有助于保证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和各自的再生能力”。
          最后我们来到了中国馆里的浙江馆,是浙江人怎么能不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呢?“未入馆内,先入馆意。”不知何时早已身处江南烟雨中。走进前厅,墙面上播放的是“印象江南”的视频画面,同时这些画面映射到另一面墙的水乡建筑图像上,江南胜景如诗如画。
          到了中厅,青瓷巨碗里升起了余姚河姆渡遗址,碧流漫溢,水声哗哗。接着开始介绍浙江的文明发源和历史发展。最终,荷叶舒展,荷花盛开,桃红柳绿,细雨霏霏,诗情画意之景溢于言表。
          后厅里,我们品尝了虎跑泉水冲泡的“龙井茶”,淡雅清新的茶香萦绕全身。在这喧哗的城市里,“细品‘龙井茶’”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吧。
          出了世博园,我的环球之旅也就结束了。原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围绕的是“和谐”、“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无论是江南水乡所蕴含的“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还是欧洲馆里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世界吐纳上的平衡与协调的畅想都离不开“和谐”二字;无论是世博园内各种节能建筑,太阳能设施还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都离不开“低碳”二字。最后把“和谐”与“低碳”归结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由此看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昵称  
评论要求:
1.评论字数必须20字(含20)以上。
2.无意义或不良评论将被直接删除。
验证码:    注:验证码为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