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数:17609篇    征文数:47963篇    摄影作品:2286

花开与花落之间——读《目送》有感

《阅读伴我成长》    2010年08月19日   阅读:620次

姓 名 学 校 班 级
高中投稿

                                         花开与花落之间——读《目送》有感
          还是早晨初升的太阳,一回头,却发现西边的太阳早已渐行渐远。很多事情走过了风和雨,回过头,更多的是平静,是我们看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与消逝,去完成生命的目送......
         正如书序中写到的那样:《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而在这本书中,我的的确确看到的是龙应台对于人生的深沉,她仿佛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着那些岁月积淀的故事,如此平静,一如我和你此刻读书的心情。她记录的是身边每个生命的花开与花落。
          而我们是花开。
          花开是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或许你还记得抑或你已经忘了,第一天去幼儿园报到的时候,你紧紧地握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的身后——仿佛那就是天堂,用恐惧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环境,这时候的你如同那花骨朵儿,离不开绿叶的扶持。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你已放开了曾经紧握着的衣角,只是在父母的视线里奔跑着,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这时候的如同那朵小花,觉得似乎没了绿叶也可以美丽动人。再后来,是你十六岁的光景,是你一个人外出的时候,在汽车站又或是火车站,是这样的场景:告别时,拥抱,这是惯例,妈妈的头只能贴到儿子的胸口,而妈妈好象是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而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后来的后来,你大学毕业以后,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即使是坐在同一辆车里,你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你的内心世界变得和妈妈一样波涛深邃,但是,妈妈进不去。
          对于花开,龙应台是这样写道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花落呢?
          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有母亲在我们身边;长大后,当你发现母亲变得像孩子了,希望有我们在身边。而我们呢?我们离开了小时候。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借口——所谓的工作忙、要上班,而这时的母亲会怎么办呢?正如龙应台是这样写到自己的母亲的:她会慌张地看着你,“要走了,怎么要走呢?”她垂下眼睛,是那种被打败的神情,两手交握,放在膝上,像个听话的小学生。跟“上班”是不能对抗的,她也知道。她低声自言自语:“喔,要上班。”甚至有的时候她会惊讶:“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还会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对于母亲的花落,龙应台有着这样的内心独白: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嬉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的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而父亲,八十岁的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每几个月就兴致勃勃地嚷着要开车带母亲去环岛。动不动就说要开车到台北来看你,你很害怕,他却兴高采烈,“走建国高架,没有问题,我是很注意的,你放心好了。”可是,终究有一天,父亲还是因为老了,他永远地离开你了。按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的,但龙应台终究没有,“对不起,做儿女的舍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死亡的那天会来临,于是不知不觉间胸襟溢满了感谢的心情,一路陪我走来的人啊,能与你们相遇,我很幸福。 花开与花落之间——读《目送》有感
还是早晨初升的太阳,一回头,却发现西边的太阳早已渐行渐远。很多事情走过了风和雨,回过头,更多的是平静,是我们看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与消逝,去完成生命的目送......
正如书序中写到的那样:《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而在这本书中,我的的确确看到的是龙应台对于人生的深沉,她仿佛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着那些岁月积淀的故事,如此平静,一如我和你此刻读书的心情。她记录的是身边每个生命的花开与花落。
而我们是花开。
花开是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或许你还记得抑或你已经忘了,第一天去幼儿园报到的时候,你紧紧地握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的身后——仿佛那就是天堂,用恐惧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环境,这时候的你如同那花骨朵儿,离不开绿叶的扶持。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你已放开了曾经紧握着的衣角,只是在父母的视线里奔跑着,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这时候的如同那朵小花,觉得似乎没了绿叶也可以美丽动人。再后来,是你十六岁的光景,是你一个人外出的时候,在汽车站又或是火车站,是这样的场景:告别时,拥抱,这是惯例,妈妈的头只能贴到儿子的胸口,而妈妈好象是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而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后来的后来,你大学毕业以后,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即使是坐在同一辆车里,你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你的内心世界变得和妈妈一样波涛深邃,但是,妈妈进不去。
对于花开,龙应台是这样写道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花落呢?
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小时候,我们是孩子,有母亲在我们身边;长大后,当你发现母亲变得像孩子了,希望有我们在身边。而我们呢?我们离开了小时候。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借口——所谓的工作忙、要上班,而这时的母亲会怎么办呢?正如龙应台是这样写到自己的母亲的:她会慌张地看着你,“要走了,怎么要走呢?”她垂下眼睛,是那种被打败的神情,两手交握,放在膝上,像个听话的小学生。跟“上班”是不能对抗的,她也知道。她低声自言自语:“喔,要上班。”甚至有的时候她会惊讶:“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还会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对于母亲的花落,龙应台有着这样的内心独白: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嬉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的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而父亲,八十岁的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每几个月就兴致勃勃地嚷着要开车带母亲去环岛。动不动就说要开车到台北来看你,你很害怕,他却兴高采烈,“走建国高架,没有问题,我是很注意的,你放心好了。”可是,终究有一天,父亲还是因为老了,他永远地离开你了。按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的,但龙应台终究没有,“对不起,做儿女的舍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死亡的那天会来临,于是不知不觉间胸襟溢满了感谢的心情,一路陪我走来的人啊,能与你们相遇,我很幸福。
嘉善中学 高 一(12)班 江叶叶

嘉善中学 高 一(12)班 江叶叶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昵称  
评论要求:
1.评论字数必须20字(含20)以上。
2.无意义或不良评论将被直接删除。
验证码:    注:验证码为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