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愿
《写世博、画世博》 2010年09月08日 阅读:383次
姓 名 | 学 校 | 班 级 |
唐琳 | 华仕计算机学校 | 09电会1班 |
心愿
闷热的天气加上人山人海的前来参观世博会的队伍,心中更添一份烦躁。世博会的魅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心中虽然早已清楚会有很多人,但这可谓南京路十倍的人流还是吓了我一跳。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伍以后,终于顺利通过安检,进入世博园。炎热的天气却丝毫抵挡不住我火热的内心,但是这么多的大馆小馆不是我一天就能逛完的。中国馆的传统,德国馆的现代,瑞士馆的新鲜,西班牙馆的复古,英国馆的“绿色”,法国馆的浪漫,日本馆的梦幻等等……都是各个展馆各有特色,无疑让我向往。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注重原始风格的西班牙馆。虽然进入馆内的排队人数着实让人吃惊,不过它却意外地还有另一条能够方便进入馆内的方法。只要参观了它给你提供的在浦西的规定的三个馆,就可以凭借印章顺利进入馆内。藤条外墙着实吸引人,进入馆内后空调的凉爽遣散了我身上的汗水、烦躁和炎热。静下心来打量了一番,不禁感叹:不愧是大馆!展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支撑,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展馆内设“起源”、 “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间。参观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叹西班牙光辉灿烂的历史、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品味众多知名的城市规划家、社会学家、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盛宴。我在震惊和期待下通过第一部分“起源”展厅通往第二部分“城市”展厅。与第一展厅相比,第二展厅就显得简单多,却又不乏趣味和新奇。在《彼得大师的木偶戏》的旋律中,以独特的万花筒方式展现西班牙城市从近代到现代的变迁。一边回味我一边往我最感兴趣的第三展厅前去。一跨入第三展厅,一个快到屋顶的巨型宝宝便出现在我眼前,可爱又生动,一直怀疑他是投影放射出来的,仔细靠近一看才发现是实体。后来才了解他是“西班牙国家馆的孩子”——吉祥物“米格林”。是由“从自然到城市”、“从我们父母的城市到现在”、“从我们现在的城市到我们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间组成。忽然想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城市的明天。米格林也就以为遥想未来生活,带领游客一起畅想明日城市。
我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个收银机,当年的发明也是为了防止腐败,防止收银员在收银过程中有猫腻的行为,所以它可以非常量化的作好每一笔记录。在1939年的美国世博会上,美国国家银行展馆就是以收银机作为展馆的形态。这就是同时代国家银行的一台收银机,包括有它的编号。所以,这些通过讲解,通过诗情来满足它的画意。
在世博会上,你看到最多的就是穿绿色衣服的志愿者。他们组成了世博最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志愿者一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典型的90后,如果说之前我对90后还有点成见的话。那么这次彻底让我改变了想法。用最普通的一句话说:“这些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确实如此,每次我们想改变行进路线或者找寻公共设施的时候,就是抬起头寻找绿色衣服。而这些孩子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告诉你该怎么走。他们的语调亲切,真诚。他们指引的手势都充满了温暖。在世博你不会有无所适从的时候,因为指引无处不在。
我坚信,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相信上海,绝不会辜负了世博,上海,必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嘉兴市华仕计算机学校
09电会1唐琳
